顯示具有 夢紀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夢紀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8/02/25

Go on.

There are some things changed.
But ,whatever, life is still have to go on.
I'll go on, just go on.


......


前一陣子買了 Jack Johnson 的新專輯 "Sleep Through The Static"。

從我買了他的第一張專輯之開始,我就喜歡上了他的音樂。自然、不特別講求技巧的歌聲聽起來很舒服,特別是用耳機聽的時候。他的上一張專輯是"In Between Dreams",到現在已經有三年了,中間是還有出過一張"Sing-A-Longs & Lullabies For The Film Curious George",不過這個說起來要算是原聲帶,所以還真是久違了。這次的還是很棒!

這次有十四首歌,我比較喜歡是第三首的"Hope"、第五首的"Enemy"、第十首的"Go on"、第十三首的"Monsoon"還有最後一首的"Losing Keys"。

要說他這一張和上一張有什麼不同的話……
可以這麼說,如果上一張的感覺是熱帶小島慵懶的午後時光,那麼這次就可以說是熱帶小島輕鬆的夜晚時刻,甚至有點半夢半醒的感覺,感覺起來他這次的歌是比較內歛的。

雖然不再是陽光普照,可是還是有繁星點點;
雖然這個世界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但還是有無限希望。

從他歌裡面我找到了繼續下去的動力。

Go on.

2007/12/22

日本捕鯨行動後續

終於,他們放棄了。只是我很受不了的是,日本方面還是完全不認為在這件事上面他們是有錯。

國際間的壓力還是發揮了作用。雖然他們只打算放棄捕殺座頭鯨的部分,其他種類的鯨魚還是在名單上。在這整件事情上,澳洲政府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們對捕鯨一事展現出積極的反對行動。希望我們政府也能對這類事務也能給予真正的關心,而不是讓它們淪為選舉時炒作的話題。

BCC中文網 -國際壓力下 日本暫停捕殺座頭鯨
路透社 - 日本希望與澳大利亞商討捕鯨

2007/11/22

日本捕鯨行動

最近看到了一件新聞。

即使國際上對捕鯨行為的撻伐,一支捕鯨船隊仍於11月18日從日本的下關出發,以"科學研究"的名義,預計要捕殺總數1035頭的鯨魚,其中包括了50頭名列瀕危物種的座頭鯨(大翅鯨)。對於這次的行動,日本聲稱是出於科學研究的目的,但是環保人士認為商業利益才是這次行動的主要考量。

日本方面也表示,這次行動所捕得鯨魚將會流入日本市場,所得將作為"研究"的經費。同時,對於捕殺座頭鯨的行為,日本方面則表示座頭鯨的數目正在增加,可承受一定程定的捕殺。目前全球座頭鯨的數量約三到四萬頭,但僅僅是人類開始現代捕鯨時數量的三分之一。

以上是我從相關新聞看到的大概重點。

此外,我從一些報導中看到,日本官方似乎認為食用鯨肉的是日本值得保持的傅統文化。對於這點我感到相當不以為然。以一個極端的例子為例,為什麼我們不能忍受一些具有食人文化民族,堅持這是傳統文化一部分而吃人肉? 因為我們覺得這太不文明、太殘忍。但在我看來,捕鯨吃鯨肉的行為也文明不到那裡去。一個傳統要靠其他生命來維持時,我想是否值得保持這點是值得討論的。我個人並不贊成。

雖然這次預計只有不超過五十頭,但是這會不會只是開始? 同時座頭鯨是海洋中的頂層掠食者,通常一個族群會需要大片的海域來支持,我想這也代表了,捕殺座頭鯨對會影響不小海洋生態範圍,在海洋資源貧乏的今天,我想這樣的行動真是要三思的。

我們只有這麼一片大海,只有這一個星球,所有的生命全都息息相關。

一些相關新聞:
BBC-日本打破44年禁令開始捕殺座頭鯨
自由電子報-無視國際撻伐 日捕鯨船隊出航

2007/11/16

時間迴旋

在這次期中考期間,我懷抱著一點罪惡感的,把「時間迴旋」這本小說看完了。

一開始我會知道這本書,是從我朋友那裡看到一本試讀本。他說是路上有人給他,很怪,我知道。這本試讀本引起了我的興趣,不管是它的主題,還是那些書評和獎項,都讓我想看這本書。於是後來等哈利波特的完結篇出來的時候,我就一起買了這兩本書(事實上要算是三本……)。這本書本被歸類在科幻小說裡,不過就像很多其他人說的一樣,這本書裡著重的是在人的描敘上面。作者對裡面所用科技,只是從原理和功能作了一些譬喻性的述敘。換句話說,書裡只提到了概念,而細節的部分就不多加設定。

這本書的前半部分使用的是一個很老的科幻主題-世界末日,不過不是因為磒石、疾病,也不是外星生物或怪物。書裡面的地球要面對的是一個很少被採用的原因-太陽的壽命即將結束,而膨脹的太陽將吞噬掉地球。就某方面來說這個原因很不科幻,因為這個事實在很早以前我們就知道了,只是這是在四、五十億年以後的事了,所以往往忽略了這件事。

不過雖然書裡的時間設定幾乎是現代,可是時間迴旋的出現把地球和宇宙隔離開來,遮蔽了日月星辰,還模擬的一個太陽以維持地球上的生態運作,當地球上的一切一如往常的正常運作的同時,時間迴旋之外的宇宙,正瘋狂的快速旋轉著,以相對於地球快一億倍的比例快速演進。於是太陽的壽命只剩下四、五十年,末日在即。

同時這裡的世界末日也不像其他小說那樣的迫在眉稍,只是人們卻更加的無能為力。末日之前人們還有一段時間,事實上是太多了,人們一邊過著生活的同時,卻又明白來日無多,你可以想像全地球的人都在等死的情形嗎? 書裡面著墨很多的,就是人們活在末日的陰影之中的時候有怎麼樣的反應、情緒。

不過這個末日最後並沒有來臨,這幾乎是在一開始就可以知道的事。書裡用的寫作手法是現在和過去的回憶交錯出現。一開始是由現在寫起,而過去則是主角泰勒的回憶,過去的回憶籠罩在時間迴旋裡,而現在的他則是在逃往新世界的途中。過去和現在一開始看起像是截然不同的故事,但隨著故事的進行,兩個部分就理所當然的連結在一起了。

不過我覺得關於過去的描敘說是回憶也許不太對,因為很多的時候,主角並不像有那麼多的時間可以用在回憶過去之上。所以,其實是比較像是從兩條時間線來說故事,在過去的部分結束的時候,作者還用了和開始呼應的寫法,這種時間上的虛理方式會是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之一,這就好像是在……迴旋。

相差一億倍的時間差,是這本書裡最重要的設定背景,書裡面提到的很多事都靠這樣的背景來達成。說來矛盾,書裡頭人們最缺少是時間,擁有最多的也是時間。有一個問題在現實和書裡一樣重要,就是資源消耗的問題。基本上,書裡時間迴旋的出現其實就和這個問題有關,但在現實世界裡,我們沒有假想智慧生物來關照,更沒有新世界可去,所以這終究會是我們要面臨的問題。我很高興我能夠生在這一代,人類的文明和科技不停向前發展,日新月異,而且速度似乎愈來愈快,但有時候我不禁懷疑,我們的地球有辦法支持我們這麼下去嗎?

也許我們不會有遭受暴怒膨脹的太陽吞噬的命運,在那之前也許我們就會把所有資源用光了,如果我們不加以控制的話。現在已經有很多人注意這點了,可是還有許多人沒有意識到這點,在他們的眼裡地球的資源似乎是無盡的,大自然不論遭受怎樣的破壞都能復原,而商業利益遠比一切重要,所以他們任意妄為。

宇宙何其大,我們在這時空之中只是不起眼的存在,我們也許不是唯一,但依然很獨特。如果我們想繼續在這個宇宙之中安身立命,我想我們還很多事要做。


最後,我希望能早點看到這本書的續集。

"時間迴旋"
"Spin"
羅伯特.查爾斯.威爾森 /著
Robert Charles Wilson
陳宗琛/譯
貓頭鷹出版

2007/10/07

不存在的女兒

前幾天我一口氣把這本書看完了,像這種書果然不該這樣一次看完的……
看完以後我脖子和肩膀酸痛了一天。

這本書,我先要說的是,我覺得這不是一個快樂的故事,即使在結束的時候也稱不上快樂。只有一種平靜的感覺,就像是一場暴風雪結束之後,那種一切又重新回歸寧靜的感覺。

看這本書就像在看一個回憶,作者喜歡用一種敘述方式,就是在現在的時間點上,把事物接下來的發展說出來,然後再拉回原來的時空。所以你會明顯感覺到,這些事是已經發生過的,是屬於回憶的。整個故事的經過的時間頗長,從一九六四年三月開始,結束在一九八九年九月一日。書裡的章節都以年月的方式標定,這讓這本書也像是一個記錄,記下了一個謊言如何使得一對雙胞胎,分別在兩個家庭中有著截然不同命運。

雙胞胎的哥哥正常健康,原本應當有一個美好的家庭,可是父親因為謊言的自責與愧疚而產生的疏離,以及母親一直沉溺在喪女的哀傷和對父親疏離的不解,使得家庭成員間漸行漸遠。這應該是父親始料末及的,原本謊言的目的是為了要將家庭從悲傷中帶離,卻反而帶來了更巨大的傷痛。

反觀雙胞胎的妹妹,雖然不能與親生父母一起生活,但她的養父母給了她全心全意的愛,視如己出,使得這個家雖然不盡完美,卻非常溫暖。當然啦,因為妹妹先天上的缺陷,使得他們必須要向這個不公平的社會爭取許多的權利,過程雖然辛苦而且要面對許多令人心痛的時刻,但最後他們得到原本所屬他們的權利,如正常人生活的權利。

故事的最後,當然的,這個隱瞞了長達二十五年的謊言被揭穿了,不過不是由父親說出的,謊言被揭穿後一切都被諒解了,所有的疑感都消散了,但還是來得太遲,有些事已不可挽回。

生命中難免會有一些問題,欺瞞和逃避並不能解決問題,謊言的存在只會破壞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不論出發點的立意是什麼。

當初那個爸爸如果坦然的接受生命中的不美好,面對將來要來臨的心痛時刻,也許他就不會錯失那無數喜樂。

看完之後只留下一帶著無奈的哀傷,說哀傷又太沉重。
故事很單純,沒有什麼懸疑和伏筆,只是一段虛構的回憶,
雖然如此,卻真實的像是我記憶中的一部分。

"不存在的女兒"
"The Memory Keeper’s Daughter"
金.愛德華茲 /著
Kim Edwards
施清真/譯
木馬文化出版

2007/09/17

Eat less, live longer.

Sciscape新聞報導
吃得少,活得久
吃得少,為何活得久?

Eat less, live longer.
這是我最近這兩、三年來的一個信條。

我現在基本上一天只吃兩餐,不過時間不太固定。
當初一開始這樣做的目的是要減重,
不過後來看到有這樣的研究結果出現,
於是我就開始了"吃少"的生活方式。

這麼做,當然是因為我想要活得久一點。
我知道總有一天我們一定得要離開,
可是在那之前,我想盡可能的在這裡待久一點。
我想看著這個世界,不論興衰榮落。

這個世界並不完美,所以才美好得令人眷戀。

2007/09/16

我說

最近我發文的次數十分頻繁,
主要是因為一些心境上的改變。

以前我寫東西並不打算表現太多的自我。
只是在寫一些日常瑣事,無聊的抱怨……
那時候的我還有點怕怕的,不太敢表現我心裡的想法。

直到最近,我不再害怕了,相反的,
我開始希望我的文字能被更多人看見,
我的觀點、想法和感覺能被更多人知道,
我知道也許這無足輕重,也知道我的文字還有待加強,
但我就是想、就是想。
只是我發現,我目前的寫東西都偏向灰色調……
不過我想這也沒什麼好不好的。

如果,我能擁有的只是無止盡的悲傷,
那麼,全世界的悲傷,就讓我來承擔。

2007/09/11

默哀九月十一日

今天是911六週年的日子。
有點驚訝已經過了這麼久,感覺上這件事不像是這麼久以前發生的。

關於911,老實說,我對其背後的政治立場、意識形態,
還有宗教文化背景了解的並不是很多。
我只是單單就事件本身來看。

不論是為了什麼樣的目地,我覺得將這麼多無辜的人牽連進去……
這實在是……毫無正義性可言。
這種將生命視為無物行為,不論是自已的還是他人的。
在我看來,既可悲又愚蠢。

事情過了這麼久,其他能說的也早就被說過了。

我只希望有一天,這個世界能過的好一點。

2007/08/05

夢行者

我不知道你們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
但我看見的世界一向有點不真實。
或者更正確來說,
對我而言,真實與幻覺之間的界線很模糊。

一直以來我對週遭的人事物沒有什麼真實感,
這種感覺很難形容,
就好像,所有的東西都有點……"遠"。
雖然這些東西就在你面前,
但你卻又覺得似乎不是這麼回事。
嗯,很難理解吧。

也許沒有真實感的是我自已也不一定,
我一直覺得,我處在一個夢境和現實的交界,
在內在自我與外在現實之間。
我不是說我活在自已的世界裡,
我一樣對週遭的人事物有清楚的認知,
只是有時候我覺得這些東西和我沒太多關聯。
雖然,雖然這些人事物就在我身邊。
但我像個旁觀者,看著這些人、這些事物。
也許正是因為如此,我才對這世界少了真實感。
因為我老帶著一種"抽離"的態度?

最後,我要說一下,認識我的也許知道,
有時候我會停下動作,看者某處發一下呆。
嗯……我只是在確認,確認一下我週圍的狀態。
還有,有時候和我說話,我會有點漫不經心的感覺
請原諒我,
因為有的時候,我真很難把注意力放在任何事上面。

2007/07/18

納尼亞王國

前一陣子終於看到了納尼亞傳奇,
故事的主題是十分常見的題材,
關於內容就不多說了,這不是我想表達的重點。

在這個故事裡有一個我一直很著迷的元素,

預言。

在這些奇幻故事中,預言是個經常出現的東西。
我一向對那些安排得很精巧的預言非常著迷。
對我來說,一個真正的預言不是帶著超然的地位,
獨立在它所指涉的事件之外。

一個真正的預言它是因也是果。
預言的出現,會使得所有事件和人物受其影響,
推動著整體朝向它所預言的結果。
這中間不論是支持抑或是反抗,
不論人們採取的反應是什麼,
終將使得預言成立。
所以說,預言是因也是果,
預言的出現使得預言得以成立,
就像在時空中形成了一個迴圈。
這很令人著迷不是嗎?

在納尼亞傳奇裡,有一個預言說,
有一天會有四個人類的小孩來到納尼亞,
同時亞斯藍也會回來。
他們將推翻白女巫的統治,登基為王成后,
結束納尼亞無盡的冬日。

因為這個預言,
白女巫才會抓走了其中的弟弟,
企圖阻止預言的發生。
也因為如此,
其他人才會決定留下來對抗白女巫,
以救出那個弟弟。
因為這個預言,
才使得其他居民擁有信念和勇氣。
最後,預言實現了。

這是個簡單例子,在其他的故事中有很多更精巧複雜的預言。
它們都一樣,是因也是果。

當然,這是在故事裡,
現實上,我不信相未來可以被預言。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預言成立的條件是預言的出現,
換句話說,也就是如果預言沒出現,預言的事件就不會發生。
那麼,預言是不是可看成一個單純的"因"? 一個描述"果"的"因"?

……

有趣。